George評:
英特爾與ARM的界線由“涇渭分明”逐漸走向“你爭我奪”。英特爾一直是桌面PC、服務器芯片市場的霸主,盡管產品更新換代慢,卻仍然是市場首選,ARM架構的芯片在智能手機領域、平板終端、家電、游戲機以及汽車等領域獨樹一幟,尤其是在智能手機領域份額高達95%,絕對是移動市場的NO.1。
按理說,二者涇渭分明不就相安無事了嗎?可事實是,在競爭激烈的半導體市場,英特爾和ARM這對野心家絕不會滿足于現狀,相互滲透是遲早的選擇。當下,英特爾聯合深圳白牌平板闖進“移動”市場,與ARM搶其蘋果大單進攻PC和服務器市場就是最好的例證,二者戰火已經點燃。在筆者看來,英特爾的前行之路更加充滿了荊棘。
首先,英特爾的戰略失誤和對競爭對手的不夠重視,從多方面的跡象可以看出英特爾對移動互聯網的準備不足,后知后覺于市場才導致它幾乎丟掉整個移動市場。其次,從ARM方來講,與英特爾相比,產品精簡而廉價是它的優勢,制造能力和產品性能雖不及英特爾的強大,但通過出售專利與國際大廠合作有效提升產品制造工藝,再加上對移動產品芯片的準確解讀和市場定位,二者合一造就今天的市場格局,英特爾幾乎錯失了一個時代。
除了移動端,在智能電視領域也是如此,英特爾曾聯合谷歌與索尼推出Google TV,但最終選擇戰略性放棄,反被ARM把握住了機會,ARM將移動領域里的優勢肆無忌憚地蔓延到智慧電視圈。隨著PC增長規模放緩,移動互聯網產業鏈整體飄紅,在ARM眼中的英特爾英雄遲暮,自然不會放過扳倒霸主的大好機會。此次ARM高調搶奪蘋果Mac電腦訂單,就表明ARM進軍桌面PC的準備已經完成,若英特爾無更好辦法應對,在其性能不占優,價格偏高的前提下,必會遭遇原有PC用戶的大面積倒戈。
分析來看,英特爾被一步步蠶食與它的固執有關,它把PC和服務器市場視為已有資產而忽略新市場開發,不思進取而無所作為,這才被ARM捷足先登并威脅到身家性命。試想一旦2016年蘋果推出搭載ARM處理器的Mac電腦,更多客戶可能因此倒向ARM,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,其在PC端優勢將瞬間全無。當然,從另一面看,英特爾也完全沒有到尾大不掉的地步。對于英特爾來講,還有兩年時間準備與ARM在PC端的正面對抗,能否捍衛住陣地就在此一戰了。